《东极岛》这部号称“史诗级战争巨制”的电影,自上映以来就争议不断。票房惨淡、口碑崩盘,时光网评分一路跌至5.7分弘利配资,被同期上映的《南京照相馆》(豆瓣8.7分)无情碾压。
然而,比票房更惨的是制片人梁静(管虎妻子)在路演时的一番“高论”。她在解释电影结尾时说道:
“片尾回城的路上,我们的渔民扔掉了枪械,这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态度,面对战争时候的一个姿态,我们是反战的。”
此言一出,网友瞬间炸锅。
“这叫反战?这叫缴械投降!”
“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,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……”
“把束手就擒说成优点?这帮人真是扛着红旗反红旗!”
不得不说,网友的吐槽精准命中要害。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,中国军民浴血奋战、宁死不屈的精神才是主流,而《》却让渔民“扔枪”来表达“反战”?这逻辑,连复旦教授沈逸都忍不住炮轰:“历史虚无主义不是这么玩的!”
《东极岛》为何争议这么大?
其实,《东极岛》的失败并非偶然,而是从剧本到价值观的全方位崩盘。
1. 历史魔改,集体英雄变个人复仇
电影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“里斯本丸沉船事件”——1942年,东极岛渔民自发营救384名英军战俘,展现了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。
但电影却把这段历史改得面目全非:
渔民救人动机被扭曲:真实历史中渔民是自发救援弘利配资,电影却改成“被日军压迫后的觉醒”,甚至安排英军战俘拿地球仪教中国渔民“这是你的国家”。
集体英雄变个人光环:真实事件是渔民集体行动,电影却把功劳全归给、吴磊饰演的“海盗兄弟”,本土渔民沦为背景板。
日军行为严重失真:前一秒疯狂扫射,下一秒突然停火让渔民救人,逻辑混乱。
编剧祝明直接怒斥:“管虎是不是觉得本地渔民不配当英雄?非得让外来人拯救世界?”
2. 管虎的“黑历史”再度被扒
这不是管虎第一次在历史题材上翻车:
拍《金刚川》时戴美国海军帽接受采访;
拍《八佰》时穿印有“Japan”字样的衣服;
在烈士陵园双手背后鞠躬,被批“缺乏敬畏”。
网友总结:“管虎的电影,总让人觉得他的‘立场’有点飘。”
3. 对比《南京照相馆》,差距立现
同样是抗战题材,《南京照相馆》靠扎实的叙事和克制的情感赢得口碑:
拒绝流量营销:不买影评、不搞热搜,全靠点映口碑发酵。
尊重历史细节:没有狗血桥段,真实还原南京大屠杀的残酷。
群像塑造成功: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,而非《东极岛》的“个人英雄秀”。
结果?《南京照相馆》票房破25亿,而《东极岛》预测总票房不足10亿,连成本都收不回。
梁静的“扔枪论”为何激怒网友?
梁静试图用“反战”来解释渔民扔枪的行为,但网友并不买账:
1. 历史逻辑错误:抗日战争是反侵略战争,中国军民从未主动“缴械”,而是战斗到底。
2. 价值观误导:将“放弃抵抗”美化为“反战”,本质上是对抗争精神的矮化。
3. 电影与现实的割裂:现实中渔民救人靠的是勇气,电影却让他们“扔枪”,完全背离史实。
正如网友所说:“反战不等于投降,更不等于美化侵略者的暴行!”
结语:电影可以艺术加工,但不能篡改历史
《东极岛》的失败,不仅是票房和口碑的崩盘,更暴露了某些电影人对历史的轻慢。当“反战”被曲解为“缴械”,当集体英雄被篡改成个人传奇,观众自然会用脚投票。
电影终究是拍给观众看的,而不是用来满足某些人“夹带私货”的野心。如果连基本的历史敬畏都没有,再大的投资、再强的明星阵容,也救不回一部电影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