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重庆某医院降薪事件才告一段落航心配资,近日网络上又传出上海和杭州医院降薪的新闻。
其实,在经济下行周期和就业困难时期,降薪是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。
让医生觉得委屈的是,薪酬收入本来和劳动付出、承担的风险就严重不匹配,内心还憧憬着什么时候能涨薪,慢慢和国际接轨,没想到,涨薪没等来,却等来了一盆冷水,不但接轨无望,还与期望值越离越远。
(2022年-2024年美国医师薪酬情况对比)
去年的时候,家乡的医院曾刊发广告高薪招聘学科带头人,最高年薪达300万。()
当时,很多人表示不相信,说这是在画大饼或玩文字游戏,也有人认为即使真有那么高的年薪,考核和要求也会非常苛刻,往往很难拿到承诺的数目。
我没有去,具体情况不得而知,我好奇的是,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很多医院都开始降薪,那些高薪招聘的学科带头人的收入会不会受影响?
上个月,接到一个猎头的电话,说广东某地一个大学附属医院招聘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,年薪100万。
从去年的年薪300万到今年的年薪100万,虽然不是同一个医院,也不属于同一个省市,不一定具有可比性,但是数字上的巨大落差带来的冲击还是有点大。
我问年薪100万会不会有点少,毕竟广东省属于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,消费水平比内地城市要高得多?
对方说,当地的消费水平不高,尤其是房价,近些年来已经腰斩,这个薪酬在当地已经属于高收入人群。
我没有再询问,我在思考,对于一个学科带头人来说,收入高一点应不应该?
学科带头人是属于临床医生体系中天花板级别的人物,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,尤其是外科专业学科带头人,除了至少需要长达二、三十年的时间跨度,其间付出的汗水和努力,遭遇的痛苦和艰辛也非常人可以想象。
如果这样的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收入都不堪人意的话航心配资,那才是真正寒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心。
医生的职业是治病救人,神圣纯洁,但同时医生也都是普通人,肉体凡胎。
每个医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,每人都要面对柴米油盐之类的琐碎和房贷车贷的压力,追求高收入无可厚非。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
从另外一个角度讲,医生也不是那么俗气的人,与其说他们追求高收入,不如说他们追求的是价值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。
收入是劳动价值和职业尊严最直接的体现,如果收入都不高,又谈何价值和尊重?
但是,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普遍面临降薪、裁员压力的大背景下,医生要想获得较高的收入,确实越来越难,不要说高收入,很多医院想维持现有的待遇水平都极其困难。
当然,凡事都有例外。
我知道有外科医生现在每年还拿200多万的年薪。
某私立医院外科主任,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学科,以一个学科带动了医院发展,病人络绎不绝,手术多到做不完,难得的是,病人的口碑良好,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的声誉,不是那种靠学术头衔拿高薪的沽名钓誉之徒,而是实打实的扎根临床的外科干将,每年为医院带来营收几个小目标。
年薪200万余,是普通医务人员收入的十余倍,很多人都会觉得高,但凭良心讲,与他创造的价值和对医院发展的贡献相比,他的收入不是高了,而是低了。
这样的例子为大家树立了榜样,也如镜子一般照出了普通人的问题。
大环境潮起潮落,如四季交替,非个体所能左右,但有能力的人总能无视经济周期,傲立桥头。
向外求,求而不得;向内求,生生不息!
抱怨是普通人最容易做的事情,抱怨收入低,抱怨制度偏颇,抱怨怀才不遇,但抱怨能解决什么问题?除了加重颓废情绪,消磨自己的斗志又有何用!
尼采曾说过:”知道为何而活的人,几乎能承受任何境遇。”作家刘同也说过:“抱怨身处黑暗,不如提灯前行。”
弱者和强者的区别是:弱者止于抱怨,强者做出改变;弱者活在情绪里,强者活在事情里;弱者用脾气说话,强者用能力说话。
强者之所以强,不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,而是他们不屈服于环境,把环境的不如意转化为前行的动力,将人生方向盘紧握于己手,在不确定中锻造确定性!
是金子总会发光,是神兵总有用武之地,只要能力和水平上去了,待遇和收入自然水涨船高,市场与时代自会为无可替代的价值标定应有的价格!
医院降薪或许是大势所趋,但是与其在降薪的忧虑中惶惶不安,不如抓紧每分每秒,珍惜每个机会,多学习,多实践,多提高。
年薪百万是无数普通医生的梦想彼岸,但对那些能力登顶行业顶峰的人而言,这仅仅是扬帆远航的起点。
行业凛冬,恰是锻造真金的熔炉。
当外界喧嚣纷扰时,那些潜心淬炼技艺、执着提升能力的佼佼者,终将穿越迷雾,在时代的沙砾中闪烁出不可磨灭的光芒。
点击推荐和分享,愿你我都能成为仁心仁术、德艺双馨的医务人员,每一分付出都有回报,每一分努力都被看见!
(原创文章,春哥出品,欢迎转发、分享!)
专家门诊:
每周二上午 四川省肿瘤医院天府院区大肠外科每周四上午 四川省肿瘤医院武侯院区大肠外科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